王迦南

“窗前两好树,众叶光薿薿。
  秋风一披拂,策策鸣不已。
  微灯照空床,夜半偏入耳。
  愁忧无端来,感叹或坐起。
  天明视颜色,与故不相似。
  羲和驱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
  胡为浪自苦,得酒且欢喜。”
       ——韩愈《秋怀诗》
    韩愈(768——824)在11首《秋怀诗》中抒发了各种关于秋日的思绪。它们以忧思和乡愁为基调,又时时跃现奇丽的字句,最终则是接受存在的短暂。诗人被象征变幻无常的种种视象与感受所包围,彻夜沉思直至天明,他在追问,让那些必然将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究竟有何意义?不如酌酒而自醉罢。
    无论中国的诗歌还是绘画皆充满着季节的意味。诗人运用言词捕捉四季的踪影,而画家则用笔、墨相应和。无论山水还是花鸟,往昔的画家们以在作品中选取植物与细节来唤起季节的意味。今天,王佳楠运用他非凡的天才,描绘出种种与四季共鸣的场景,他的作品植根在一个令人仰目的传统之中,并由他自身独特的当代视角加以生发。他的山水画中既有表现私密场景的小型作品,如《碧湖白石》(1998)中缩居树中的村庄,或《听瀑》(2000)中孑然一身、于乡野亭中注视飞流的学者,也有展现大千世界的风景,如《呤听秋山之音》(2000)。
    以季节轮回来标志宇宙的秩序,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诗歌中表现得极为显著。四季及其变幻为诗人与画家提供了中国艺术中最具感召力的题材。一树梅花,或一轮秋月,皆提示不同的季节,并有各自微妙的暗示。比如盛开的梅花,它以膨起的花蕾和傲放的姿态宣告春天的来临,却在暗暗影射着女性的阴柔之美;至于秋月,它的清光是冬寒的先兆,这既指向自然,又指向人类的生存。自11世纪起,中国艺术家开始在画论中探讨季节主题,并已认识到若想成功表现每一个季节,离不开仔细观察和对细节的关注。由于用单纯的墨色作画,艺术家不能依靠色彩来揭现季节。无论绿叶与红叶,皆在墨色的浓淡之间,并不能被观者分辨。更多的还不止于叶簇的颜色,山恋、云霞、光与雾都有各自的季节面貌。正如郭熙认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山各具其趣,四时之景色也各不相同。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他的绘画观,书中他描述了每个季节中山的不同面貌,如“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王佳楠的山水画同样具有这种表现力,用色彩与奇异景象的冲撞引人入胜。
    在四季中,秋天也许是最丰富、最有激情的一季,因为它满载乡愁与寂落。整个唐代及后来的诗人们如韩愈等用词句表达了这类情感。画家同样在这个主题上驾轻就熟。1295年,赵孟頫(1254——1322)为其友周密绘制了《鹊华秋色图》,这件作品描绘的是山东省周密祖居地附近的鹊山与华不注山秋天的景色。周密,这位当时卓有成就的文人与鉴赏家从未游览过此地,而且由于年岁和政治的原因,他想要游览鹊、华的愿望几乎难以实现。而赵孟頫凭着归来后的记忆完成此作,无不有着想与友人分享行游该地所览风物之意。秋天的主题深化了蕴藏于真实人生境遇中的忧郁和怀乡的情绪,赵孟頫运用唐代绘画中常见的明亮的矿物色强调了脱离真实和短暂的感觉。
    王佳楠的《仙山》(2000)具有与赵氏名作相同的主题和同样独到的风格,同样是秋天,同样赋青绿于群山以生寒意,只不过王佳楠将秋天的色彩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他选用强烈的青色是对唐代用矿物颜料制作的青绿山水画风的回归,然而这些设色浓重的作品与中国水墨材料的色彩与层次形成了显著的对比,这正是王佳楠在《仙山》中所探求的。冷暖对比的色组既强化了作品的季节感受,又加深了一种“世外”之感。
王佳楠的作品应和着绘画和诗歌中的季节传统,尽管有着这样的文化背景,但他将自然万物表现得如此壮丽,毫不费力地将人引入胜境。王佳楠1955年出生在中国北方,他的艺术基本功使他得以进入中国最高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他毕业于1982年,并于5年后移居伦敦。他既作山水也绘人物,各自风格赫然。他的人物作品或思或嬉,或孤身一人或三俩成聚,皆超然物外。他们衣冠不整,举止颠狂,透着一种纠缠于沉思中的厌世情绪。
    王佳楠的山水作品,虽以中国传统之道写山恋峡谷,却屡以雄健的构图和大胆的色彩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他在许多作品中捕捉着季节的瞬间,尤以秋季为多。《北方之岩》虽在标题中并未涉及秋季,但画家通过色彩与构图明示这是一幅秋天的景致。山恋沐浴在深红之中,而山谷中金黄的落叶、天空中的兰色及淡紫色则有力地烘托出这一效果。
    在王佳楠的山水画中,季节的联想由偶尔出现的人物所深化。《观落日》(2000)中的点景人物或许在石涛或一位禅宗大师的作品中也曾出现过。横于多石之溪上的一座小桥,一位孤独的行者牵驴独行其上,行于桥心时,他们伫看落日,刹那间一道余辉穿彻深峡。画家以泼墨而非色彩与笔触展现了山的隐与现。这不仅只是一幅美景,通过各种视觉细节,秋天这个短暂与变化的季节成为了一个隐喻,在飞逝的世间强烈的色彩与情感愉悦交织的一瞬。

作者:梅莉莎·沃尔特·汤普森

上一篇:看画,看好画
下一篇:王迦南和蔡晓丽